隨著±800千伏陜北—安徽特高壓直流線路工程(簡稱“陜電入皖"工程)皖3標段復工,該工程安徽段全面復工。
“陜電入皖"工程是國家“十四五"規劃重點開工建設的跨省跨區輸電通道,也是安徽首條全額消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目前,該工程安徽段基礎施工全部完成,組塔施工完成30%,即將開展分段架線,進入施工高峰期,預計于今年11月貫通。該工程子項工程±800千伏合州換流站新建工程正處于土建階段,即將進入電氣施工階段,預計年內基本竣工。
據了解,今年,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同步推進“陜電入皖"工程線路工程安徽段、合州換流站新建工程、±800千伏甘肅—浙江特高壓直流線路工程安徽段、500千伏蕪湖GIL管廊工程、平圩電廠四期1000千伏送出線路工程、1000千伏淮南特高壓變電站間隔擴建工程等特高壓“三線一站一擴建一管廊"建設,涉及線路總長760.83千米、變電容量800萬千伏安。這些特高壓工程投運后,將有力推動西電東送和能源綠色轉型戰略落地,更好地發揮安徽電網作為承接長三角外電大中心、省級轉送大樞紐、綠色清潔能源資源配置大平臺作用。
國網安徽電力通過強化政企協作、優化建管機構、增強資源投入、完善管控機制等舉措,著力提升建設質效,確保各項特高壓工程順利建成投產。
一、概述:(LYSL-V-4000A電力行業使用設備“大電流三相溫升試驗裝置"量身打造,品種齊全)
是根據電力部門和工礦企業在做開關,電流互感器和其它電器設備作電流負載試驗及溫升試驗而專門設計制造的設備。
本裝置采用分體式結構,控制臺采用智能全自動控制電流輸出,嵌入式系統彩色觸摸屏控制,電流輸出為全閉環系統,在持續輸出過程中會自動調節電流大小以靠近設置電流,以使三相電流平衡。
本裝置具有輸出電流無極調整,電流上升平衡、負荷變化范圍大、工作可靠、操作簡便、安全等特點。是工礦企業進行升流或溫升試驗較理想的設備。
二、使用環境條件:(LYSL-V-4000A電力行業使用設備“大電流三相溫升試驗裝置"量身打造,品種齊全)
1.周圍空氣溫度:
*高溫度:+45℃ *低溫度:-25℃
*大日溫差:35k 日照強度:0.1w/cm2
2.海拔高度:2500m以下
3.相對濕度:不大于90 %
4.安裝放置地點平坦,電抗器安裝傾斜度不小于50 。
5.設備試驗現場地不小于12m2。
三、技術參數:(LYSL-V-4000A電力行業使用設備“大電流三相溫升試驗裝置"量身打造,品種齊全)
升流器技術參數
1、額定容量:60KVA
2、相數:三相
2、輸入電壓:380V
3、輸入電流:91.6A
4、輸出電壓:8.7V
5、輸出電流:4000A
6、阻抗電壓:8%
7、空載電流:10%
8、冷確方式:風冷
9、運行時間:8小時
10、外形尺寸:1650mm×850mm×650mm
11、重 量:655kg
四、控制臺技術參數(LYSL-V-4000A電力行業使用設備“大電流三相溫升試驗裝置"量身打造,品種齊全)
1、額定容量:90KVA
2、輸入電壓:400V
3、輸入電流:136A
4、輸出電壓:0-430V
5、輸出電流:120A
6、表頭精度:1%
7、顯示方式:屏顯
8、調壓方式:自動
9、外形尺寸:1360mm×960mm×1280mm
10、重 量:480kg
五、顯示屏參數設置主界面(LYSL-V-4000A電力行業使用設備“大電流三相溫升試驗裝置"量身打造,品種齊全)
顯示屏升流測試主界面
六、操作步驟:
1、設備建議有良好接地,將試驗連接線接好。
合上電源,打開鑰匙開關,電源指示燈亮,表示控制臺已接通電源。
3、三相電流*大設置電流4000A,測試時間*大24小時。根據需要設定好試驗電流和試驗時間。
4、電流誤差限值是電流需要調整的*大值,如設置20A,A/B/C三相上限電流設置為2000A,那么當電流升到2000A之后,當電流波動超過1980-2020A時,儀器會自動調整超出限值的相電流。
5、設置好電流以及電流保持時間,抬起急停開關,點擊“開始試驗"并確定,開始升流,到達設定電流即開始保持(如果急停開關未抬起控制臺不工作)。
6、試驗過程中如有特殊情況,按下緊急停止開關即可停止試驗。
7、電流到達后,時間自動計時,計時過程中控制臺自動進行微調,使三相電流達到平衡。
8、時間到達后,控制臺自動降壓回零并切斷輸出。屏幕顯示試驗結束。
9、如需打印,點下顯示屏中的打印鍵即可打印試驗結果。
7、試驗完畢,將功率開關關閉,切斷工作電源。
日前,在合肥市長豐縣莊墓鎮小劉戶村,一臺無人機自國網合肥淮蕪3號機場內飛出,按照設定航線對交流1000千伏淮蕪線進行巡檢。3月初起,這條世界電壓等級較高的交流輸電線路合肥段先具備無人機自主巡檢能力。
在無人機自主巡檢的同時,距離現場約80公里外的國網合肥供電公司輸電全景智慧管控中心大屏幕上,清晰顯示著無人機視角下的淮蕪線輸電通道全景,百米高空中線路絕緣子、耐張線夾等部位的細節也“一目了然"。30分鐘左右,無人機完成一輪“精細化"巡檢工作,自動返回位于高壓電力鐵塔下方的機場,全過程無需人工介入。
淮蕪線是淮南至上海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淮上線)組成部分之一。淮上線全長約759千米,平均高度近百米,途徑安徽、江蘇、上海3省(直轄市),每天將安徽電力源源不斷地輸送至長三角中心區域。線路平均輸送功率約600萬千瓦,相當于當前合肥市實時用電量的近七成。
為了進一步提升超特高壓線路運行可靠性,保障華東地區能源供應平穩,國網合肥供電公司提前制定運維保障工作計劃,無人機自主巡檢工作是其中重要一項,通過在重要輸電通道內搭建無人機機場、升級智慧管控平臺等一系列舉措,實現超特高壓線路的無人機自動化、智能化巡檢。
國網合肥供電公司聯合技術單位共同完成淮蕪線合肥段實地勘察,在長豐縣、肥西縣、廬江縣等地建設完成6臺無人機機場。經過兩個月現場調試、航線建模及優化等工作,淮蕪線合肥段于本月初起先具備無人機自主巡檢能力。每個無人機機場配備了一臺無人機,通過提前設置程序,6臺無人機每天定時對半徑5公里范圍內的線路開展360度“精細化"自主巡檢。
“每個鐵塔區段設置約80個巡視點位,可以近距離、多視角觀察線路和鐵塔情況,能夠有效‘鎖定’人工巡視中較難發現的‘盲點’隱患。無人機搭載的紅外鏡頭可以精準發現線夾發熱等肉眼無法識別的缺陷。"國網合肥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員工丁鵬堃說。
自主巡檢過程中,無人機結合圖形分析算法進行精細化識別,一旦發現隱患將快速預警,通知線路運維人員及時進行處理。過去每個月執行一次的淮蕪線合肥段精細化巡視周期縮短至每周一次,線路通道全覆蓋巡檢所需時間由1周縮短至1小時內。
“和傳統人工巡視模式相比,無人機自主巡檢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精準度,發生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時可最快時間評估線路受損情況。無人機巡檢也可以應用于城市電力設施保護工作,實時監測輸電通道內違章植樹、施工等隱患,預防外力破壞帶來不利影響。"國網合肥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主任許義說。
近年來,國網合肥供電公司探索應用無人機等新技術、新裝備,加快推動傳統人工巡檢模式向智慧運檢模式轉變,全面構筑立體防護體系,全力護航長三角地區更平穩電力供應。
上海來揚電氣轉載其他網站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